宁县纪检监察网
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清风宁州|狄仁杰德播宁州

  • |
来源: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06-17 11:03:00 分享

 行走在宁县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听人们说古道今,听的最多的也是清官狄仁杰的故事。在宁县,包丞是戏剧舞台上的清官典型,受人们传颂和敬仰,狄仁杰则是现实版的包丞,人们对他盛赞又加,狄梁公坠泪碑、狄仁杰斩九龙等传说、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狄仁杰已经成为宁州的一面偶像,不少官员都把狄仁杰作为楷模,明代知府周日强写到:“凭谁唤起梁公问,教我救苦救难方。”百姓以狄仁杰为标准,检验官员之廉贪。

百姓歌德建生祠 

 宁州,自古就是戎狄杂居之地,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和复杂,地方官吏如果对这一棘手要政处置失当,极容易在这个屏护京畿的军事重镇引起动乱,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危及到宁州各族人民的平静生活。狄仁杰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经历了各种政事的磨炼,治一州之民,早有筹策。他到任后,细心体察民情,施政有方,安抚戎落,劝民农桑,深得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爱戴。

 垂拱二年九月,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巡视陇右诸地,所到之处多所按劾。而入宁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郭翰为之感动,对宁州的官吏们说:“入其境其政可知,愿荐使君美于朝。”当即到官邸援笔作表,推荐狄仁杰于朝廷。武则天以狄仁杰为冬官侍郎,并充江南巡抚使。当狄仁杰离开宁州时,州民依依不舍,失声痛哭,后建生祠祀之,立碑以刻其德政。

 狄仁杰(607—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是李唐三朝名臣,一生左迁右升,做过四任州官。入朝为相,力挽李唐之危;出朝,威平契丹乱。敢纠高宗之错,敢抗武后之暴,为李唐王朝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贡献。武则天称之“国老”。卒后,赠“文昌右相”,谥日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又封为“梁国公”。在中宗弘道元年至武则天垂拱年间,狄仁杰任宁州刺史,关心民众疾苦,兴利除弊,口碑极好,宁州百姓尊称为“狄梁公”。

 狄仁杰少年时代,刻苦攻读儒家经典,探求治国安民的精粹,学以致用,志向远大。后以“明经”一科而中举,始步入仕途,从参军、法曹这些小吏作起,世情洞达,才能卓群。遇诬克忍,遇危不避。对双亲至孝,留下“白云亲舍”之典故,待同僚至诚,怜友母老病,愿代使绝域。狄仁杰的高尚情操,屡受上司赞赏,称他是“南海遗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不久,大理寺丞。一年之内,处理滞狱疑案一万七千余件,全部依法结案,无一冤者。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砍昭陵一株柏,唐高宗龙颜大怒,喝令推斩。狄仁杰执法公允,罪不当诛。冒死向高宗抗争,按律辩解,权善才才未被杀头。这次龙廷折辩,更显示了狄仁杰不畏权势、以法判罪、执法不阿的高贵品质。难怪中外小说家、电视剧本,竞相以“狄仁杰断案记”、“武朝迷案”等题目,连连演义,把狄公塑造成了中国的大神探,胜过“福尔摩斯”矣!

 不数日,狄仁杰被授为侍御史。一次,唐高宗巡幸汾阳官,狄仁杰也伴驾随行。并州长史李冲玄,畏于迷信风俗,认为华服盛装过妒女祠,会遇到风雷之灾。正调发数万农民,另修御道。狄仁杰见无端役使万民靡财废耕,遂对李冲玄大喝一声:“天之之行,千骑万乘。风伯清尘,雨师洒道。妒女何能为害。”命立即停止劳民伤财之役。高宗车驾经过妒女祠旁,安然无亭。唐高宗称赞狄仁杰见识不凡,办事果断,说他:“真大丈夫也。”

 其实,狄仁杰一贯主张禁建祭祀庙。他在充任江南巡抚使时,就一举关闭和拆毁了一千七百多所祠庙。后来,武则天要造大佛,用工百万,用费数百万,令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成。狄仁杰上疏谏之,说这样的大工程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会影响农业生产,不利于国家的安定。武则天听后于是罢役,万民感动。由于狄仁杰一生,常为民请命,免赋、免役、免罪、免死,勤政爱民,抚夷安边,成为古代清官良吏之楷模,百姓心日中救命活神仙。所以,在宁州、丰州、彭泽县和魏州,民感其恩德,均为他建立生祠树碑。

 狄仁杰在豫州,虽然为七百多的死囚乞求恩准其免死流放,但因干涉了平叛功臣张光辅的暴行,被张光辅密奏诬告下狄仁杰被调为复州刺史,后又贬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称帝后,天授二年(691年),又重用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为相仅四个月,酷吏来俊臣又诬告狄仁杰等七人谋反。武则天就把狄仁杰罢相入狱。狄仁杰为了免于冤死,等待时机,不等动刑,他就招认:“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乘来俊臣对他放松看管之机,将狱冤状缝在棉袍中,托狱吏把棉袍交给家中拆洗,其子狄光远拆开棉絮,见父亲所写的冤状,忙向女皇告发。后来,冤案虽已真相大白,七名同案犯一齐释放,但均被贬官。狄仁杰贬为彭泽县令后,仍上疏武则天,陈述百姓困苦,乞免租税。彭泽百姓,感恩立祠。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北方契丹攻陷冀州、攻打瀛州。整个河北震动,人心慌恐,武则天只好下诏将彭泽县令狄仁杰擢升为魏州刺史前去平息战乱。摄于狄仁杰的威名,敌未敢轻犯魏州,不战自退。魏州官民对狄仁杰的气势和胆略十分敬服,他们感谢狄仁杰的德政,为他立了碑。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武则天赐他紫袍、龟带,并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表彰狄仁杰的忠心。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晋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二次做了宰相。

 武则天改唐为周,当上女帝后,特别是她的晚年常思考由谁来继承他的大业,武承嗣和武三思均跃跃欲试,想当太子,但他两人不具备当贤明君主的品德和才能,唐睿宗虽是她亲生的儿子,又赐姓了武,但他毕竟是唐王朝李姓的后代,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记得以前已被流放的李昭德和她的一番密谈:“李昭德认为武承嗣权太重”,又说:“姑侄之亲,何如父子。子犹有弑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这次密谈正是狄仁杰身处死囚之时。这次狄仁杰二次拜相后,武则天一想起继承人的事,常欲言又止。狄仁杰是何等聪明机警,便乘机进言,劝武则天:“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付姑于庙者也。”这些话一下说到武则天的心坎上,她无言为对,借“家事”推托。狄仁杰又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况君臣义同一体,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他还进一步启发武则天:“依臣看,天意和百姓都没有厌弃唐朝。匈奴犯边,梁王武三思公开招募勇士,一个月还没招足一千,后来庐陵王出来招募,不到十天功夫,就有五万人报名。由此可见,现在要立太子则非庐陵王不可!”后来鸾台侍郎王方庆、内史王及善等也提出立庐陵王为太子的主张,武则天遂主意决。不久于圣历元年(698年)九月派专人迎请庐陵王入宫中,立为太子。后令太子、相王诸子复出阁,武承嗣忧愤病死。 

 狄仁杰为相时,先后荐举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张柬之等数十人入朝。特别是张柬之,他一再强调“其人真宰相之才”,年虽老宜急用之。于是,武则天将张柬之又从洛州司马擢为秋官侍郎,不久,又任命为宰相。狄仁杰病逝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宫杀张易之、张昌宗等,拥唐中宗继皇帝位,恢复唐国号和一切唐制度。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就在这一年冬死去,遗旨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表示又回到李家来当先妣。神龙二年五月,合葬乾陵。立无字碑。

 狄仁杰第二次担任宰相的这最后三年中,由于他尽职尽责,忠贞不贰,一身正气,足智多谋,武则天对他一直敬重有加、爱护信任。对于狄仁杰提出的批评、建议,以至立庐陵王为太子、重用张柬之为宰相这两件大事,武则天多都接受采纳。狄仁杰卒后,武则天泣曰:“朝堂空矣!” 

流民坠泪感其德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的深秋,宁州大地,落叶飘零,四野肃杀。七百多名囚犯,蓬头垢面、衣衫褴缕,在众多官兵的押解下,步履蹒珊的正向前方的宁州赶路。从八月份,越王李贞豫州起兵反抗女皇以来,这起“谋反案”牵累到许多当地百姓,定罪六七百家,藉没五千口。这七百多名的李贞“余党”,全部被打入死牢,不日一律问斩。在这命悬一线绝望的囚室,忽然听牢头说,多亏狄刺史密奏女皇“哀其诖误”。才将你们的死罪,改判为流放,你们叩谢狄大人的活命大恩吧!他们陆续走出死牢后,又听说宰相张光辅率兵三十万,以平叛居功,纵兵索赏而掠民,狄大人制止其纵兵殃民之暴行,反被张光辅诬告,将狄大人降职为复州刺史。

 这群死里逃生的七百多名囚犯,从豫州被手执刀剑、棍棒的官兵武装押送下,行程一个多月,进入宁州境内。囚犯听说狄大人把宁州曾治理得不错,州民立碑以纪念其政绩,现在狄大人也不知贬官那里去了,能在宁州狄公碑下跪拜遥祀,也如亲见狄公一般。这七、八百人,进入宁州,不觉都放慢了脚步。这时,便有许多宁州父老将这群囚犯团团围住,问寒问饥,很同情地对他们说:“可怜的人啊!你们是被狄公一句话,才救下活命的,你们要永生牢记狄大人对你们的再生之恩。”这群囚犯热泪盈眶,十分感动。他们在宁州父老的相陪下,一同跪倒在州府旧治旁的“狄公生祠”前的“狄公德政碑”下痛哭流涕,感天动地,虔诚跪拜。“设斋三日而后行。”狄公德政碑被后人称为“梁公坠泪碑”。这群囚犯从宁州到达内蒙的丰州后,又亲手为恩公立了一座“功德碑”,永记其救命大恩。

范公敬仰撰碑文

 宁县至今仍留下保存完好的“梁公碑”,碑文是北宋范仲淹所撰,题曰“唐忠臣狄梁公庙碑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曾任宋仁宗朝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面对北宋的腐败,他提出了改革方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实行“庆历新政”归于失败,范仲淹被贬到延、环、庆一代御边。他深入了解边情,制订了妥善的防御对策。在各地险要处修筑城堡,在战略上形成威慑,阻止经常侵扰的西夏等少数民族。宁州城就是宁州推事张去病奉其命修筑的。范仲淹又招募当地人充当军官,调动边民保家卫国的积极性,收到显著效果,西夏人闻其名而胆寒。他又与西夏王联系,晓之以利,主张和睦相处。朝官不知边情,坐在朝中瞎指挥,动辄给前方官员坐罪。范仲淹与西夏王书信交往,实是好事,却被朝廷指责无旨私行,还欲治其罪,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宋景佑四年(1037年),“仲淹贬守鄱阳(郡守),移丹徒郡,道过彭泽,谒公之祠而述焉。”范仲淹被贬官,从饶州(即鄱阳郡)去润州(即丹徒郡,今江苏省镇江市)任知州,途经狄仁杰的另一曾贬地彭泽县,拜祭了此间的狄梁公祠,顿时心潮澎湃、难抑愤懑、灵感迸发、一气呵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杰作《唐狄梁公碑记》。碑文不但盛赞了狄梁公一生重大的功绩,而且抒发了自己愿以狄梁公为榜样,报效国家、报效民众的思想感情。

 宁县的狄仁杰祠堂,早年建在庙咀坪,历代都有修缮,并立有维修碑,“德政碑”,后佚失,明代的边国柱把范仲淹文刻于牛公碑的背面,即我们所见到的“唐狄梁公碑”。1982年,该碑被宁县文化馆保存。

 碑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高度赞扬了狄梁公的丰功伟绩,并交待了他的名字和籍贯;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从十五个方面列举了狄梁公的忠与孝的事实,并在每一二件事实后面进行了极简短的评议;第三部分作了总结;第四部分为碑文的铭文。碑文开头大气磅礴,先声夺人:“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一连三个排比设问,高屋建瓴。接着他自问自答:“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把人物一下子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随后,他叙述了狄仁杰凛凛铁骨,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丰功伟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这个被武则天所誉“岂朕之臣,社稷之臣也”的高大形象。行文夹叙夹议,褒贬精到,使读者油然而生敬意。至此,范仲淹情犹未了,典故迭出,连举史上杰出人物与狄公对比:“商有三仁,弗救其亡;汉有四皓,终于位夺。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溯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方乎!一朝感恩,群阴披攘。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当?”两代宰相,碑上谈政交心,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长存人间。贤哉狄公,忠国爱民,诚为政之典范,实执法之楷模。

民间传颂斩九龙 

 宁州百姓世代相传着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的神话故事。

 在宁州长春门内的蛇洞里,盘踞着一条巨蛇,兴妖作怪,制造灾难。它给州官托梦说:只要每年四月初一,献给它独生童男童女各一为饷,就可以不再制造灾难给人们。州官依梦立例,年年给百姓加征赋捐,强行绑买民间独生子女,届时到蛇洞前祭祀送饷,官吏们从中贪污,百姓受害更甚。

 狄仁杰到任后,得知此情,命手下人役照例而行,但嘱:“届时,于其地增备滚油一锅,待我亲往祭祀。”

 这一天到了:狄仁杰朝服往祭,他命人役先将沸滚的油锅移近蛇洞,再以两个独生童男童女去洞口晃扰,只是不准推下洞去。如此逗惹,妖蛇急不可耐,张开血盆大口,蠕动而出。狄仁杰立命人役翻锅倾滚油入洞。只听一阵怪吼,一股浓烟涌出洞外,冲天而起——妖蛇被滚油烧死,两个独生孩子获救,宁州百姓不再受妖蛇之祸思。

 可是,谁知这妖蛇原是州城东河之龙母,因老朽无力,居洞兴妖。如此便激怒了河中九条龙子,决意水淹宁州,为龙母报仇。龙子化一彪形大汉挑来九江八海之水。

 恰巧,观音菩萨和他的神童,驾祥云横空而过,见大汉脚挑江海之水,兼程行往宁州,即命神童下去:“设法喝掉那九江八海之水!”。

 神童下地,见那大汉正搁担歇息,即化做一白叟,上前施礼求道:

“请壮士恩赐一口水喝,老朽焦渴死矣!”

“尽饱喝吧!”大汉一看是一位枯瘦老头,傲慢地背身去凉,心想:我挑了九江八海之水,你却能喝多少?

 神童咕都咕都……很快喝完了一桶水,又喝另一桶水,眼看喝了大半,大汉猛然回头:

 “啊!这老混物能喝这么多……”说着夺了那半桶水,恼丧的走了。

 神童回复了菩萨,菩萨道:“虽剩半桶,亦有一江一海之水,足以淹没宁州,当助狄仁杰以御之。”

 这一天,狄仁杰公事劳碌,异常困倦,临近午时,不禁伏案而睡,梦一白发童颜老人告道:“此刻,有人送乌牛、宝剑给你,还不去接?”狄仁杰惊醒,梦境犹在,便有人役来报:

“适在街头,为老爷购得青牛、宝剑”。

“售者何人?”

“童颜老者。”

“现在何处?”

“不知所去。”

 狄仁杰自知有异。入夜,宝剑悬壁,铮铮有声,而青牛盘厩,激动不已。半夜子时,人役慌报:东河无雨而涨水,已浸城垣。狄仁杰起,命吏民合力抗御。他披月登城,只见东川漫平,洪波连天;俯视前川,则奇光异辉,妖气升腾。九条蛟龙,化小儿形骸,嬉据河口,兴风鼓浪;洪水至此,聚若断岸,不下长川。霎时间,洪波内溢,州城半淹。狄仁杰以朝笏、官帽击水,但妖势甚嚣,水退而复涨。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

“宝剑长鸣,青牛怒腾!”

 狄仁杰方有所悟,返身披宝剑、跨青牛,如风驰电挚,直扑洪涛之中。青牛搏风斗浪,浮至河口;狄仁杰飞臂挥剑,立斩九龙。于是洪水如雪崩山塌,激流下川,水患消除。

 至今,县内有许多与这一故事相联的地名。传说,龙池即当时斩除九龙河老龙的地方;八纵坡,是追赶老龙,青牛八纵而过的山坡;烂泥沟,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烂牛沟;青牛胡同,则是青牛疲累死后掩埋之地

 狄仁杰斩九龙的神话故事,深刻道出宁州历史上水患之烈、暴政之甚以及宁民的受害之深,充分反映了宁民企盼狄仁杰式的清官廉吏治理宁州、根绝水患、铲除污吏、造福黎民的良好愿望和美好梦想。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