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纪检监察网
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清风宁州|公刘迁豳始兴周道

  • |
来源: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06-10 17:12:34 分享

中华民族,古称文明礼仪之邦。这礼仪源于周道,在周道的萌芽、发展、形成过程中,周族的先祖不、鞠陶、公刘、庆节、父、季历、姬昌、姬发等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夏当局弃稷不务、不窜戎狄始,止父迁岐,周族的十几代人就生活、奋斗在陇原大地,他们的业绩光彩照人。宁县城西的庙咀坪“公刘邑”就是公刘、庆节父子所建立的豳国国都遗址。公刘人称周老公,先祖不之孙,鞠陶之子,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古豳国的建立者我国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史记·周本纪》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司马迁对公刘之迁的的评价是“周道之兴自此始”。

先祖后稷造福黎民

公刘的先祖就是周族的先祖,应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母系始祖是炎帝族裔的有邰氏女姜,姜生子弃。弃是一位农业专家,尧举弃为农师“稷”,主管农业生产,后人也称弃为后稷。弃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无姓,舜封弃于邰(今陕西宝鸡武功),赐弃姬姓,后稷弃也就成了周族的父系始祖。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两大创造性贡献:一是将二耜合并为耦,是对生产工具的革新;二是实行“一,一夫三百”制,实际上是开创了古代的田地耕作责任制。弃到中原主管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天下百姓广受福泽。所以,后世尊称后稷为谷神,与神农氏齐名天下,使他成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

 祖父不恪勤祖业

公刘的祖父是窜戎狄的不。《国语·周语·祭公谏穆公征犬戎》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用失去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篡修其续,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可见,自弃任尧舜、夏禹时期后稷之职始,周先祖世代任夏王朝后稷职,历时500余年,其部落已经发展壮大,先王们胸怀壮志,广施仁德,已经赢得了部分民心任职时,夏末政权衰落,弃稷不务,不失去农官,并被朝廷追杀,率族人逃到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北豳(今庆阳一带)。不失官、失封地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不久便在在庆城建立了“不”,并将先祖以农业造福天下的业、德、绪、训典等总结固化为治国治世理论,这是周族的振兴发展规划,是周人建国立邦政治纲领的雏形,即周道的雏形,其后世子孙正是在他这一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奋发有为而实现周道的。这一规划的提出和实践在客观上使庆阳乃至宁县等广大领域内的百姓受益匪浅。

 父亲鞠陶斩山疏河

公刘的父亲鞠陶就是在庆城县“斩龙脉”的周老王。不窋沿泾水一路逃亡,来到董志原边的宁县和盛镇公刘村,妻子临产,在“晚阳寺”旁边一个窑洞里生下了儿子鞠陶,这就是周老王他妈生周老王的传说。寺傍石上题诗“山名凤凰秀气钟,洞积周后降真龙……”歌咏的就是这个传说。鞠陶的前半生随父亲在庆城筑城、兴修水利。“周老王斩龙脉”说的就是鞠陶挖山开渠、兴修水利、排除水患、造福庆阳的功德,故庆城县尊称其为圣人。鞠陶后半生由庆城县向南发展,深入董志原腹地乃至陕西境内,发展农耕生产,并为当地群众医治疾病,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他在今西峰温泉乡刘家店娶张向真女张杏花为妻,生下了儿子公刘。之后,又在今陕西长武县马坊村给儿子公刘娶张氏女巧莲为妻。鞠陶一生勤勉,“坐化”于今宁县焦村麻线杜家村,村人建 “老公祠”(鞠陶庙)纪念他,这里后世成了民间祈神取雨问病讨药的圣地,香火绵延不断。

公刘迁豳始兴周道

为了周族和周老王在北豳开拓的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公刘继承业后,就着手向南迁移,以扩展疆上和治理范围。《庆阳府志》记:夏架二十二年公刘迁豳。”《诗经·大雅·公刘》中有“逝彼百泉,瞻被原。乃陟南冈、乃于京”的诗句,记述了公刘向南迁徙的经过南冈就是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公刘在这里营建了宫室,这就是著名的公刘邑。南冈地势优越,三水奔汇,四原辐辏,以此为基点,公刘事领周族人民大力发展农耕,取用日渐丰足,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他边稼穑,边“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进一步开疆拓土,手派人涉过渭水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能力。

公刘才德出众,勤恳和善,深受人民爱戴。他经常深人原野、田间考察生产,进民居访疾问苦,农闲时与民众一起娱乐。由于公刘贤明有德,治理有方,地物阜民康,人口繁衍很快,河岸边的台地上住室成排,炊烟袅袅,一派兴旺景象。据《诗经·豳风·七月》篇记述,当时豳地的农作物品种繁多,计有小麦、稻子、谷子、糜子、高梁、豆菽、大麻、葫芦、苇子、韭菜、远志等;经济林木有桑树、枣树、郁李等。生产活动除农耕外,还有养蚕、纺织、饲养、酿酒和狩猎等。诗中还描述了豳地一年之内的农时季节和农事活动。即正月农具修整好;二月下地春耕忙;三月动手修桑树,砍掉高枝留嫩桑;四月远志结子囊,乡村人人忙;五月知了声声唱,蚱蜢弹腿响;六月蝈蝈抖翅膀,郁李葡萄请君尝;七月蟋蟀野地鸣,伯劳树上唱,煮葵烧豆汤,采瓜食瓜瓤;八月庄稼要收割,割苇好收藏,打下大红枣,葫芦摘个光,家家纺绩织布忙;九月天高气又爽,女工缝衣裳,筑好打谷场,拾麻好收藏;十月落叶随风扬,庄稼要进仓,熏鼠封北窗,壶美酒大家饮,举刀宰了小羔羊;十一月朔风哔拨响,打貉上山岗剥下狐狸茸茸皮,好为公子做衣裳;腊月寒风刺骨凉,凿冰冲冲响送进冰窖藏。从诗中,我们还看到了豳地的一些其它物产品种,如豕开(大野猪)、蜩(蝉)、螽(蚱蜢)、萑(荻草)、贝鸟(伯劳鸟)、貉(短尾狐)、苴(麻子)、樗(臭椿)等。另外,诗中还反映了农业生产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情况,比如:搓绳索技术、用耜耕地技术对桑枝的修剪技术、用泥涂墙技术、酿酒技术、用葫芦制瓢技术、纱织麻技术等。

经过数年的经营和发展,公刘和儿子庆节在这里建立了豳国,并在公刘邑的基础上修筑了豳国都城。豳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华池、环县,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可见,公刘是周祖中功绩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位领袖。他在豳地的贡献,主要是扩大疆域,统一豳地,大展农耕,始兴周道。

公刘之后的九代子孙是庆节、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他们都出生在宁县这块土地上。经过10多人数百余年的经营和发展,壮大了周族部落,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商朝武乙年间,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率亲近部族南迁陕西岐山县的周原,自称为周。再经过4代人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亘绵 790年的周王朝。

关闭
关闭